为您找到"
是谁发现了黑洞
"相关结果约100,000,000个
黑洞(英文:Black Hole,简称BH)是由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一种致密天体。黑洞的引力极其强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故而,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通过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场方程 ...
這種黑洞可能是在大多數星系中心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種子 [122] 。還有人認為,具有典型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可能是由年輕宇宙中的氣體直接坍縮形成的 [117] 。在觀察年輕的宇宙時,發現了一些這種物體的候選者 [117] 。
当时间进入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黑洞的研究迎来了两项突破性进展:1963年新西兰的数学家罗伊·克尔通过数学求解的方式第一次精确得到了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带有旋转黑洞的精确解。 1964年,用观测方法发现了第一颗恒星级的黑洞。 正是理论和观测同时的突破,使得黑洞研究领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一大批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投身于这个领域。 现在人们所知道的有关于黑洞知识基本上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得到的。 在这一时期,有一位非常知名的相对论物理大师——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约翰·惠勒,他不仅学术研究非常出色,而且在科学传播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黑洞这个名字经过他的推广,才得以被众人所知。
这种黑洞可能是在大多数星系中心发现的超大质量黑洞种子 [122] 。还有人认为,具有典型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可能是由年轻宇宙中的气体直接坍缩形成的 [117] 。在观察年轻的宇宙时,发现了一些这种物体的候选者 [117] 。
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利用广义相对论,推导出了一种神秘的天体:这种天体具有无与伦比的引力,在一定范围内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这就是黑洞。 黑洞的概念一经提出,就震惊了世界,但也很快就广为接受。 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连光都无法逃脱,我们该如何寻找这种天体呢? 科学家们总是有办法的,既然黑洞能够吞噬一切物质,那么如果我们发现宇宙中有恒星出现被掠夺物质的情况,但又观测不到吞噬者,就可以证明这个吞噬者是黑洞。 果然,在1964年的时候,科学家终于找到了这样的宇宙现象。 在距离我们6040光年的位置上,科学家们观测到了一个双星系统。
2017年4月,科学家把横跨全球的八个射电天文台(有些是单个射电望远镜、有些则是阵列射电望远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分辨率相当于地球大小的望远镜,称为事件视界望远镜(eht)。 2017年4月10日,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同步公布了黑洞"真容"。
德国科学家赖因哈德·根策尔和美国科学家安德烈娅·盖兹则发现,在我们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看不见的、质量极大的天体控制着周边恒星的轨道,目前对这个天体的唯一解释就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颠覆了传统的空间和时间概念。 他的方程式预言了黑洞的存在:大质量的天体会使空间弯曲、时间减慢,一个超大质量的天体甚至能吞噬光线,从而形成一片"绝对黑暗"的空间,这就是黑洞。 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本人并不相信黑洞真的可以存在。 然而,在爱因斯坦去世10年后,彭罗斯用巧妙的数学方法论证了黑洞可以形成,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在黑洞的核心隐藏着一个奇点,它的时空曲率无穷大,密度也趋于无限大。
在较小的黑洞中,这种变化更容易被发现。 最有可能的中等质量黑洞候选者是HLX-1(Hyper-Luminous X-ray source),约有20000倍太阳质量,能量输出比类似太阳的恒星高得多。它由澳大利亚天文学家Sean Farrell于2009年发现,可能曾经是一个矮星系的中心,后来被较大的 ...
因此,如果我们在太空中发现了一个致密天体,其质量超过了临界质量,我们就可以确定这是一个黑洞。 图解:被银河中心黑洞扯碎的气体云(2006年、2010年和2013年的观测结果分别是以蓝色、绿色和红色表示) 图源:wiki. 现在回到寻找黑洞的问题上:如果没有
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1873~1916年)通过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个真空解,这个解表明,如果将大量物质集中于空间一点,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在质点周围存在一个界面——"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这种"不可思议的天体"被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巴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命名为"黑洞"。 最早是德国天文学家K·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于1916年提出的。 我们至今把形成黑洞的界限成为史瓦西解。 恒星的等质量黑洞半径称为史瓦西半径。